李佳这个角色是我在阅读原著时,最为喜爱的一位人物。
她是唯一一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了自己命运,并且也改变了整个家族命运的人。
李佳的父亲来自上海,后来成为黑龙江农场的一名知青。他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带着全家回到故乡上海。

然而,在上海等待着他们的只有冷漠与排斥:父亲无能、母亲软弱、弟弟呆滞。
于是,她成了父亲心中最后的希望之光。幸运的是,李佳没有辜负这份期望,成功考入了上海同济大学。
按照父母为她设计的人生蓝图,她应该留在这里,嫁给一个本地人,从而确保家庭在上海安顿下来。
然后,再将其他家庭成员接来共同生活。
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,尽管内心对庄图南有着难以言喻的情感,她还是不得不拒绝了对方的感情表达。
但与此同时,她并没有完全遵循家人安排的道路前行——她拒绝走捷径,而是对未来有着极其明确且坚定的规划。

这一点甚至让庄图南都感到十分钦佩:大学期间加入党组织、参与云遥古城项目并顺利进入规划局工作,最终获得了宝贵的上海户籍。
随着时间推移,她不仅在上海站稳了脚跟,完成了对自己原生家庭的责任之后,还重新找回了那段失去的爱情。
第一套房在规划局工作四年后,李佳通过节省开支积攒下了2000元;跳槽到设计院后收入大幅增长,加上庄图南的帮助完成了几个私人订单,短短半年内就攒下了5000元。
利用这总共7000元作为首付,再加上贷款十万元,她买下了位于静安区的一套50平方米的小公寓。

购买这套房产并非出于自住需求,而是为了将来能让父母退休后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。
面对未知的未来,她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。
在当时政策尚不明朗的情况下,这种行为无疑是一种冒险尝试。
但对于渴望掌控自身命运的人来说,有时候就需要这样的决断力。
再次遇见庄图南时,激发了她内心深处对他的渴望。但由于尚未完成对原生家庭所承担的责任,两人之间暂时无法更进一步发展关系。
第二套房第二套房产则是专门为弟弟争取而来的。
随着老家房屋面临拆迁,根据当时的规定,补偿将以人口数量为基础进行分配。
为了让弟弟顺利落户,李佳曾承诺不会参与任何形式的竞争。
但是此次拆迁涉及到未来可能获得的更多资源,因此经过深思熟虑之后,她决定改变初衷。

这场关于权益争夺的斗争消耗了大量精力。叔叔阿姨不愿意让步,祖父担心房产落入他人之手,而弟弟则显得异常消极被动。
最终,经过不懈努力,李佳还是赢得了应有的赔偿金,并迅速为弟弟购置了一套二十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住宅。
同时,她也妥善安排好了弟弟的生活开支问题——租金加上其个人公积金足以覆盖每月按揭还款额。
这样一来,弟弟拥有了一份稳定职业以及属于自己的居所,意味着今后无需姐姐过多操心即可独立生活。
对于李佳而言,这意味着她可以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个人感情和家庭生活方面,从而促进与庄图南之间的感情进一步发展。
第三套房当李佳与庄图南彼此坦诚相待之后,他们开始共同商讨购房事宜。
在此之前,由于经济状况限制,双方总是避免谈及金钱话题。

特别是在处理完家庭内部关于房产归属争议后,李佳更加重视明确界定产权的重要性。
这一次,她主动提议由庄图南出资支持,共同持有之前购买的位于静安区的房子;另外再给父母买一套位于虹口区的新居所。
这样做既能够让父母体会到女儿偿还贷款的压力,减少不合理要求;也能保持各自独立空间,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摩擦。
这是李佳向外界展示决心的重要一步——认真对待这段关系的同时,也为未来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通过这一系列举措,李佳成功解决了父母晚年养老及弟弟未来发展的问题,彻底摆脱了过去束缚自己的枷锁,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。

通常情况下,人们谈论的都是如何逃离不利的成长环境;然而李佳却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——拯救整个家庭。
凭借出色的计划执行能力和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动力,她成功扭转了原本看似无解的局面,真正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。